接受
我的婆婆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還幫她的大姊看管三個兒子,故婆婆年輕時需要照顧七名幼童。公公要到外面賺錢養家,於是婆婆就要獨力處理家中大小事務。而男孩子又是特別多事端,例如幾位小男生時有撞穿了頭、筋骨受傷……三舅父四歲時曾被頑童放炮竹炸胸口……然而她都能冷靜處裡,把問題解決,所以她是家中的女強人。
婆婆現在八十七歲了,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心思一經決定,也不容易動搖。上一輩的人苦難多,多戰爭,走內亂;而婆婆從小家裡就不怎富有,故認為能用的物件都不應該浪費,這個想法一直陪伴了她幾十年。
一天,她告訴我們她從大廈的傢俬回收部撿到一張塑膠椅。
「別要它啦!回收部的環境好骯髒呢!放在那的傢俬也不清潔啊!」大舅父說。
「我已把它洗乾淨了呀!」婆婆不服。
「人家不要的東西代表它有問題,看見嗎?塑膠椅變了色也有裂紋,你坐著坐著椅子,可能會塌下來呢!」二舅父說。
「我現在不就好端端的坐著嗎?」婆婆滿不是味兒。
「我們不是說現在嘛。」三舅父加入。
「你們懂甚麼,這椅子兩邊有扶手,兩手擱上去看電視多享福呢!」婆婆面帶堅定不移的表情地說。
三個兒子繼續討論,希望婆婆不要用那張「危椅」。當然,婆婆完全沒有放棄那塑膠椅子的準備。而媽媽不動聲色,好像不怎擔心婆婆的安危似的。
翌日,爸爸和媽媽走了多區的傢俬店,希望能找到一款同類型的扶手椅。最後,他們買了一張黑色的帆布扶手椅子。當天見爸媽回家時都累透了,因為大部分的傢俬店都沒有他們合心意的椅子,不是太軟,便是太高,都不合老人家用。我問那兩個「毅行者」:「這樣做會不會太愚孝呢?如果她不明白道理,也會照樣坐舊椅子啊!你應該跟婆婆理論一下啊!」媽媽笑說:「同婆婆理論,之後呢?結果會如何?」
「婆婆有事情會跟我們分享,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如果每當大家對事情有分歧的時候就說她不對,弄到大家不和氣,不歡而散,她就不會跟我們說她的事了。到了那個時候不就更糟糕嗎?」
「我們有時是 - 不能改變一個活了八十多年的人的思維和決定。但接受『她不改變』的這個事實,並不代表我認同她的做法,如果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會想辦法,希望可以令情況改善。」
「你又確定婆婆會坐你們買給她的椅子嗎?」我問。
媽媽說:「買椅子,是想她老人家知道,我們的討論都不是衝著她而來,而是擔心她,出於一片孝心。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用,希望她會用吧!」
往後在探望婆婆的日子裡,那塑膠椅子仍在,可是她卻大剌剌地坐在黑色帆布椅子上,樣子很享受。
從媽媽與婆婆相處中,我領悟到「接受」的真正意義:接受不等於妥協;接受不等同附和。當我們面對不理想事情發生的時候,只要肯面對事實,再由這一點出發,去檢視可行的方法改變已發生的事,就好。
從今以後,我會做好「接受」這門在生活中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