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爽朗可愛的媽媽笑著說孩子由可譽小學直升中學,在熟悉的環境繼續學習,學習生活充實而愉快,一點也沒有不習慣。但媽媽卻表示教室在中學樓的七樓,孩子的脚雖不短,但每天跑上跑落數回,會很辛苦吧!又一天,可愛媽媽提及學校運動會不安排接載中學生乘坐旅遊巴士前往荃灣的運動場。她邊說明白學校的用意、邊說擔心,最後還是禁不住加了句:「孩子還是剛升上中學嘛,做媽媽的總是很不放心!」
我實在很喜歡和家長們東拉西扯地談孩子在校的學習,多些溝通、少些誤解,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更大。或許我和這位可愛媽媽的看法未能盡同,但我們目標一致:一切為了孩子。
在這所一條龍學校,教育目標不變,但對不同學階的孩子,教育的重點會不同。教育的過程,要瞭解、要諒解、要愛護;但教育最終極的目標是培養明是非、辨善惡、獨立行事、跨越困難的能力。孩子升上了中學,標示著人生另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我們要協助孩子為面對未來的挑戰作好預備,讓他們學懂自我照顧,學會為自我承擔。作為家長、作為師長的你我,也要學懂放手、學會放心。
還記得我們是怎樣長大的嗎?上一個世代的物質條件不比今天豐盛,我和許多家長一般,要協助照顧幼小的弟妹,要在家做些小手工幫補家計,還有無數次獨自面對困惑、跨越危機的經歷。當中有哭有笑、有血有汗、有成功有失敗,但就是這些歷煉,培養出我們跌了再站起來、不怕失敗、不畏勞累的意志。失敗或許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歷煉卻必然是成功的踏脚石。孩子得到父母的愛寵,是修來的福氣,但在疼愛我們孩子之餘,扶著孩子的一雙大手,可否不太用力,讓孩子能具個性地發展?可否放開一陣,讓孩子試著獨自走過幽谷?當孩子要面對狂風暴雨,我們當然捨不得放手,但若只是微風細雨、茶杯裡的風波,我們又可否以更大的愛與包容,對孩子投以信心的一票,讓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
若我們不希望別人將「港孩」這負面的品牌套在孩子身上,我們又該否多做些事、或是少做些事,讓可譽的孩子有更多歷鍊?孩子們,你們又是否已作好了準備,扛起更大的責任,為自己的未來付更大的勁、出更多的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