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校長的話 (56)
2017.11.26
2017年11月27日 這篇文章寫了又擱了下來,這幾個月來,工作逼人,委實忙得透不過氣。但有些感受,縱使過了一段時間,仍想跟同學們分享。 這個暑期結束前,颱風訪港。由於家住海旁,每次高掛風球時,都能感受到風雨的威力。八月底颱風天鴿襲港時的大風大雨,導至水淹地下停車場,而陪著我走過近二十萬公里路的Rav 4,也被「淹死」於停車場內。對著「老朋友」的殘骸,委實難過。 尚記得颱風襲港的當天,頂著風雨在屋苑內走一轉,讓人震驚的不是大雨如何滂沱,不是狂風如何凌厲,而是滿街滿巷都填滿了被海水沖上岸的垃圾,有完整的破爛的玻璃樽、木塊、不知名物體,和許多許多的發泡膠。當時的感覺是:人類對大海、對大自然做成的破壞,有天,大海會全部歸還給你。我們今天做得不好的,有天,我們的下一代是要還的。看見滿目瘡痍的街道,比看到自己的車輛浸在海水中還要震驚、不安、憤怒。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甚麼不好好去珍惜?為甚麼連一些氣力也不願花,而隨意將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亂丟? 教人喜悅的事仍是有的,颱風過後,屋苑內不知誰先發起,將海洋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發泡膠、玻璃樽、鐵罐等分類收拾,看著這兒那兒一家大小,不怕骯髒,蹲在地上將一件一件垃圾於進自備的垃圾袋內,還聽到有母親喃喃的教導著孩子,要愛護地球,不可亂拋垃圾。父母們身教言教,為孩子們上了結結實實的一堂公民教育課。 還記得有一個政府廣告,一把孩子的聲音在說:地球先生病了。的確,若我們仍不懂珍惜地球,有天,它會病、它會離我們而去。
老師的故事,說也說不完的: 有一天的小息期間,走出飯堂看看孩子在做甚麼?吃甚麼。鐘聲響起,孩子哄然而散,沒「手尾」的,留下不少剩餘物在餐桌上,當中一枱特別誇張。孩子,甚麼時候你們才會學懂有「公德心」?學懂盡自己責任多一點點,體諒別人多一點點? 見到老師左右視察一輪,然後往中學樓進發。老師說他認得剛才使用那張枱的孩子,現在要上七樓他們的課室房帶他們下來清理,並叫小食部姐姐先別整理。我跟老師說當天的電梯壞了,老師說不怕,算是幫自己減肥,笑著便往樓梯走去。 看著老師的背影,我想,就是一個又一個不怕麻煩、不因事少而置之不理,永遠從小處去堅持的老師,一點一滴地改變可譽的孩子的行動、態度,甚至價值觀。 不一會,老師果然帶著幾個垂頭喪氣的小子下來,看著他們處理好自己的「手尾」才放行。 …
2017年6月5日 這些年來,我們都希望能讓孩子在嚴而有愛的環境下學習、成長,能讓每一個孩子按個人特質發展。看著孩子天天長大、天天進步,是我們最大的喜悅。 一所學校的文化及發展,與管理層及校長教育理念有很大關係,但教育理念是在雲端的,說得怎樣堂皇也好,能夠真正讓雲端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每一個活動、每一節課程,是老師,是可譽每一位老師。 有一次,跟一位老師談起十多年前初到學校的趣事,談起我看到老師對學生的一些可能不經意、但卻正正顯示怎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舊聞。 那一年和老師們帶著一班孩子回國內考察,忘了目的地是哪、也忘了當中的細節,但有一個片段,至今記憶猶新。當年入讀可譽的孩子,可能家境大都不太富裕,其中一個孩子將三、四天要用的衣物、日用品都放在大包小包的旅行袋內,頗狼狽的。我們想,孩子家中可能沒有旅行箱吧。旅行過後,一天我看到一個小小旅行箱放在校務處,小息時,老師帶著那個沒有旅行箱的學生到校務處,跟他說她家中有很多旅行箱,請孩子幫忙用一個。半推半就間,孩子終於將旅行箱拿走。我想,明明是全新的,又怎會是家中剩餘? …
2017年3月17日下午,是一個不一般的下午..... 這天是可譽閱讀周最後的一天,也是可譽「篇積智慧」閱讀計劃正式揭幕的一天,我想參與這天活動的每一個人,都會為孩子們在「圖書人物角色扮演大賽」中精彩的表現而欣喜。 中午時分,先由中學的同學出場。孩子們化身成一隻隻的小老鼠、一位位的西部牛仔牛女,還有小仙子,還有.....。粉默登場的老師們穿插其中,惹來一陣又一陣的喝采聲。 午飯過後,是小學同學的表演時段..... 孩子們卸下校服,化身成小精靈、小仙子、小動物,裝扮作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飾演著勇武的星球戰士、加勒比海海盗⋯⋯,還有那可以在數秒間化身成一部小汽車的transformer,都為台下的觀眾帶來一浪接一浪的驚喜。平日已漂亮可人的,今天更亮麗耀眼;平日嬌柔害羞的,今天驟然成熟堅強;平日文質彬彬的,今天竟然虎虎生威。年紀小小的你們,充滿自信地在舞台上展示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徵;還有四位小司儀,口齒伶俐地介紹節目、控制全場。我想,這便是教育的真義。 接著還有更精采的親子比賽項目,爸媽們放下嚴肅,伴著孩子踏上舞台,這邊廂一隻 Pussy Cat,那邊廂跳出一個Olaf,還有爉蠋台,還有.....。看著兩代間沒有絲毫鴻溝的合作,看著孩子依傍著信任的爸媽,我想,這便是家庭教育的真義。 一直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閃爍的寶石,而學校最重要的責任,是製造更多機會,讓他們能發熱發光。當我們能為孩子搭建一個舞台,孩子回報給我們的,是一串串的驚喜。
2017.03.06 三月,一個別離的月份。每年的三月,總要送走一群相處多年的孩子。 這年的三月三日,是中六孩子正式上課的最後一天,離別之際,孩子們又怎會安穩的上課?但見他們四處走動,拉著同學、老師,總有說不出、說不盡的離愁。午間的 Band Show,寫滿同學、老師祝福語的白恤衫,都見證著互相的依依不捨。當日下午是「六終聚」惜別會,中六同學們在台上傾情表演,將他們對老師、對學校的感情透過歌聲、透過戲劇表現出來。歌未成調,已哭得人仰馬翻。孩子們向每位任教的老師致謝,弄得台下老師也眼眶泛淚。 一直不懂如何冷靜處理分離,很怕掌握著的感情會因分離而疏淡。但怎不捨也好,孩子總有長大離巢的一天。孩子,伴隨著你們離開的,是我們的不捨、我們的祝福。 數年之間,看著你們長高了、長大了,也看著你們乖巧了、成熟了、懂事了。但願你們能好好運用你所學的,走好未來的人走路;但願你們能保守赤子之誠,做一個光明正直的人。說過不只一次,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名成利就、獨佔鰲頭,但每個可譽孩子都可以是正面開朗,充滿陽光。在未來歲月,無論你遇上喜的、哀的,可譽永遠是你的後花園、永遠是你的家。緊記愛回家、常回家。…
2017/3/3 施與受 這天收到朋友傳來的一個故事,真與假無從稽考,但蠻有意思: 百多二百年前,當科技仍然落後時,考古探險是一項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的工作。當年許多探險家都以征服撒哈拉沙漠為畢生目標,但進入這個當年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探險隊,都是有去沒回。1814年,又一隊探險隊進入沙漠。沿途只見一堆又一堆的骸骨,都是之前失踪的探險隊吧。隊長每見骸骨,總是叫隊員停下,埋葬了骸骨,並樹立一個簡單墓碑。埋葬工作花了探險隊很多時間,隊員們開始鼓噪,但隊長仍然堅持:每一堆白體都曾是我們的同行,怎能忍心讓他們陳屍荒野? 一星期後,探險隊終於抵達目的地,並發現許多古物,滿有收穫地打算離開沙漠。突然刮起風暴,所有指南針都失靈,食物與水也開始匱乏。正當他們以為自己將要步所有探險隊的後塵時,突然見到路上他們留下的墓碑,沿著他們一個一個為前人樹起的墓碑,他們終於走出沙漠,走出死亡。很明顯,隊長的一念之仁,他的善良,救活了自己,也救活了所有隊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