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rning

JUser: :_load: Unable to load user with ID: 977

2016年9月11日晚 九月十一日,是可譽一年一度的開放日。   學校全體上上下下,都盡力地將可譽的課程特色、校園建設、學生成長片段展現出來,一方面與來賓分享學生歡愉的學習生活、也讓我們自己好好檢視、檢討學校的辦學方向。   要將學校、十二個年級的學習、十多二十個科目內容、數十個學會的活動與及近千個學生的校園生活,濃縮在數小時的開放日內展現,老師要花的心思時間不少。可幸的是師生用心規劃、全情投入,看著他們面對大量的籌備工作時仍能處之泰然,談笑間便將一項又一項預備工作完成。   預備工作做好了,抬頭望天卻見烏雲處處,好不擔心。   開放日當天,天色意外地放晴,老師們、孩子們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2016年5月14日 5月13日星期五,是讓每一個可譽人都感到喜悅的一天。又是兩年一度,四所嗇色園小學學生聚首於運動場上作不同田賽、徑賽的日子。相對於其他嗇色園小學,我們的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也不多。在先天限制下,比賽起來當有些吃力。 「校長,我今天有六項比賽,好辛苦呀!」 「校長,我跑到脚也軟軟的。。。。,無力了!」 拍拍孩子的肩膊,說聲辛苦你了,孩子又喜孜孜地跑回運動場。 本來對賽果不存厚望,只要孩子有機會參與比賽,將個人潛能發揮得好,便是好的學習機會。但一個一個賽事下來,可譽孩子的表現教人欣喜,有拿下冠軍、有摘了銀牌,敗下陣來的也都表現亮麗。孩子,你們都長大了、能高飛了,將你們放在任何陌生環境中,你們都可以有出色的表現!看台上沒有參與比賽的同學,當天也一點沒有閒過,由比賽開始至頒奬禮結朿,可譽全體同學一直在為運動員打氣。 這邊廂口號不停:Ho Yu … Ho…
從山東到香港,一直和同行的可譽老師分享感受,也談到我們回港後可以做些甚麼。 山東孩子在學習上有許多優勝之處,但最突出的是他們的對文字的熟練。大量識字,令山東的課堂比香港的來得豐富,也令老師可為孩子鋪排較深入的問題,孩子的課堂質量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好奇心也能維持著。 如何讓我們孩子的識字量也能在短時間內提昇?經與老師們多番商議,我們決定了在下一個學年推出「鯨量」閱讀計劃,讓小一至小三學生閱讀大量中文及英文篇章,讓孩子既能愛上閱讀,也能從中學懂大量生字與及課外知識。數年下來,我們希望當孩子的識字量提高了,課堂、家課的設計也可以加深加強,讓孩子覺得學習具挑戰性。 我們正在搜集有趣的篇章,並將編成文集,讓孩子按部就班地閱讀。計劃能否成功,與我們事前的規劃是否周詳故然有關,但最重要的仍是家長的支持,能師生共讀、能親子陪讀,我們的孩子都會成為「愛書一族」。  
這個復活節過得很熱鬧,我和梁慧芳副校長及八位老師,聯同其他三校的校長老師一行三十多人,浩浩蕩蕩地開展了四日的「山東濰坊學習之旅」。由香港到山東不過是三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但香港、山東兩地的學生文化卻有很大差異。我們在山東濰坊探訪了三所學校,觀了六節課,跟三校校長、老師、同學都有交流過,雖是走馬看花,但留下的印象、感覺卻很深刻: 山東孩子給人的感覺是很用心、很盡力。無論是小一或是高小,只要老師輕輕給點提示,孩子們便會端正坐好,跟隨著老師的課堂節奏而作出回應。他們高聲朗讀、他們搶著答題、他們認真討論、他們坦誠交流;當老師請同學朗讀課文時,他們聲容並茂,聲量是我在香港教室難以聽到的。 相對於香港,濰坊學校的設備頗簡陃,五、六十位學生擠擁在窄窄的教室內,但狹窄簡陃的教室並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他們的小眼睛一直跟隨著老師的身影,一丁點的放鬆也沒有。 正因為他們的專注認真,他們的學習進度比香港的來得快,每個課堂的知識量也很高。回港後一直在思考,有天香港的孩子長大了,他們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與國內的孩子爭一日之長短?  
function get_style625 () { return "none"; } function end625_ ()…
function get_style577 () { return "none"; } function end577_ ()…
function get_style572 () { return "none"; } function end572_ ()…
這兩天記者朋友一直在追問,對網上流傳多名學生表達支持政改短片及之後連串風波的意見。我沒有上FACEBOOK追踪事件,只是聽著記者道出事件始末:有學生參加交流團面試,之後被邀請拍下支持政改的片段。部份學生答允了,後來這些片段被放網上,引來很大的風波。 有被拍攝的學生感到不安,投訴有關機構在拍攝時曾承諾只作內部參考,不會公開片段,現時卻違反承諾,讓他們承受巨大壓力。 片段在網上流傳,引來不少批評、指責,激烈者更透過網絡力量搜尋學生的個人資料,為這群孩子帶來不必要的惶恐,逃避上學,逃避面對其他人。 事件發展下來,確令人難過。孩子們只是參加交流團面試,為何最終會拍了支持政改的片段?為何會在網絡上通傳?他們事前清楚知道發生甚麼事嗎?孩子的監護人同意嗎?若沒有,事件有干犯法律嗎? 雖說涉事孩子仍在求學階段,但在被要求拍攝短片時,也要弄得清楚一點吧!話已說了、片已拍了,自己不會一點責任也沒有吧! 本來在民主的社會,各人都有其自由,支持政改也好,不支持也好,都是個人取態。網民們對幾個孩子口誅筆伐,又豈是君子所為?又豈是民主真義? 經常提醒可譽的孩子小心使用FACEBOOK,不要在網絡世界留下與自己性格不符的語句、不要上載會令自己將來後悔的照片,更不要涉及網絡欺凌。能緊記在心、付諸實行的,又有多少人? 一場面試,一段短片,引來停不了的風波,我們熟悉的香港,是不是病了!?    …
function get_style484 () { return "none"; } function end484_ ()…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